admin  2023-01-12 01:52  人缘变好 |   查看评论   

夜思丨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缘那么好?

  前两天,有个读者在微信上给我留言:“老师,我有个疑问。为什么有的人处处都能与别人相处得很好,而我却合不了群。就比如说,寝室四个人,我始终跟她们三个人玩不到一起来,也不怎么说话。这种情况怎么办?”

  结交朋友,或者说让更多人喜欢你,需要3个条件,第一是意愿,第二是资源,第三是环境。

  如果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下课后或者下班后就喜欢躺平玩手机,自己不愿意花时间和别人聊天,和别人一起做一些事情,浑身散发着别来打扰我的气息,那自然无法吸引别人和你作伴,除非别人有求于你。

  我们总不能在自己孤单的时候才想起需要朋友陪伴,在自己不孤单的时候就对别人漠不关心吧?

  如果你愿意结交朋友,就得付出一定的资源,这个资源包括你愿意为朋友支付的经济成本、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。

  你愿意分享你的好东西,愿意请大家吃吃饭、喝喝茶,愿意花时间和他们待在一起,愿意倾听朋友的烦恼,愿意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,那么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,也会有人愿意给你支持。

  如果你想交朋友,愿意付出时间,但是你所处的环境没法支持你结交他人,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。就像《鲁宾逊漂流记》里的主人公一样,他很孤单,希望有朋友,但是在荒岛上没有其他人,自然也无处交友。

  你希望结交怎样的朋友,就需要你去怎样的环境中去寻找。例如你喜欢读书,那就参加学校的读书社团、读书活动,线上的读书会也行,说不定能够遇到一些喜欢同样类型书籍、能聊到一起来的朋友。如果你喜欢打牌,在周边宿舍里呼朋引伴,也能找到趣味相投的人。你想遇到怎样的人,就去他们所在的地方。

  如果感觉和室友玩不到一起来,那就保持同学之间的礼貌,让自己走到更广阔的空间,在新的环境里遇到更多的人,从而筛选出朋友的潜在人选。

  这显然是错觉。一个班级如果有50人,大多数人其实只和固定的三五个人玩,其他人不过是泛泛之交,毕业时间一长,可能都无法叫出同学的姓名。

 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(Robin Dunbar)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“150人定律”。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: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,这也被称为邓巴数。

  古人常说,人生得一知己足矣。从数量上来看,广义上的朋友也许可以有很多,但是从质量上来看,伯牙子期式的知己太难得,也许一辈子也难遇到。

  很多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地需要朋友,只不过是当下感觉有些孤单了,希望有人能陪伴自己。这是一个单方面的需求,但朋友的关系是相互的,不是单纯的索取。

  知己难得,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就不结交朋友。如何做才能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状态呢?

  这意味着你不随便欺负别人,愿意付出真心结交朋友。如果你只是希望自己难过的时候有人陪,但是对帮助朋友解决问题就嫌烦,就很难赢得别人的好感与认可。

  你想交朋友,并不意味着昭告天下,让别人的善意排队向你涌来,而是你准备好了很多的善意,向外传递。

  如果你想交朋友,就得传达出“以后咱们就是朋友了,有需要帮忙的地方,随时告诉我”的意思。

  例如,你感觉和室友关系不够亲近,那可能是你虽然有结交的心愿,但是并没有通过实际行动传达出来。

  你可以买点零食水果和大家分享,传递你的善意;你可以在室友生病的时候,给她买药,陪她去医院;在室友休息的时候,保持安静,外出时轻声关门等等,这些动作都是在帮助你传递善意。想想看,你可以为别人做点什么。

  有的同学可能也尝试传递善意了,但可惜并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,被直接忽视了,或者别人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共鸣。没关系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朋友,不要因为一些人的忽视,而停下了以后对其他人表达善意的想法如何有好人缘在学校。

  你的善意,可能被忽视,可能被误解,但不要因此改变了自己的行事原则,就像播种一样,有些种子无法发芽,但总有些种子会给你惊喜。

  这当然有很多策略,你可以请教身边那些朋友多的人,听听他们的建议。如果一定要我提一点建议,那就是:始终保持谦虚,不要居功自傲,要永远记得别人的好人缘变好。

  冯唐在《了不起》这本书里讲述《道德经》的时候提到“功成而弗居”,他说:“哪怕你有百分之九十的功劳,也不要跟别人唠叨这事是你干的,这样容易招祸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,因为你不霸占着什么东西,所以你也不会失去,你可能不会非常显眼、风光,但是你也不会非常落魄。”

  以前有一些大学生咨询,自己做小组作业的时候,总有同学只挂名不干活,自己心里特别不痛快,甚至想故意不认真完成作业,就是为了不让那些抱大腿的人也跟着获得高分。

  按照冯唐的说法,哪怕这个作业基本上都是你做的,也不必刻意计较。你在这件事情上帮助了他们,他们可能会在其他事情上给你惊喜。

  在生意场上也是一样,财聚人散,财散人聚。自己少拿点,永远不会被人挑剔,关系也就越能长久。虽然少点钱财,但是你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欢与认可,也让未来的路更加宽阔。

  就像电视剧《大染坊》里的陈寿亭,总是爱护厂里的工人,给的工资高,逢年过节还给他们发猪大腿,因为那个年代的工人日子过得很苦,很多染厂甚至只管饭不给工钱,工人有点钱也会存着,根本舍不得买肉吃。陈寿亭对待自己的合伙人卢家驹也是一样,给出了远超于对方应得的回报,虽然成长经历和性格完全不同,但是他们两个人不仅仅是生意上的伙伴,更是一生挚友。甚至连很多竞争对手,都被陈寿亭的人格魅力所感动,成为他的朋友。

  居功自傲的人,很容易遭遇鸟尽弓藏的命运,大家都不愿意和你玩了。相反,把功劳推得远远的人,却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自由、更多的朋友。

  脱不花在《沟通的方法》一书里讲过一位叫岳海龙的同学,作为一名很成功的创业者,他从21岁参加工作那年起,他就把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(及其联系方式)记在笔记本上。二十多年过去了,这个笔记本上已经有八十多个人。每逢春节、端午、中秋,他都要带上礼物,登门看望曾经在他的“感恩笔记”上记录过的人。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,但只有真正做到,才会感受到它的千钧力量。

  反思我们自己,逢年过节的时候,能够想到给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打个电话、发个信息问候一声吗?能够始终坚持表达自己的感激吗?

  我们也可以像岳海龙一样,用一个本子记录那些帮助过你的人,记住别人的善意,表达自己的感激。

  蒂姆·费里斯在《巨人的工具》一书中写道:“世界只会因你的行为而发生改变,不会因为你的观点而改变。”

  

留言与评论
昵称:
登录账号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