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  2023-01-09 11:06  求学业 |   查看评论   

文殊菩萨与文昌帝君:三大士殿中的两位“文科状元”

  保佑学业的菩萨八字看学业在文殊院三大士殿左侧的大龛中,有一尊彩绘泥塑文昌帝君像,建造于清朝中期,距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求学业。塑像左右分别立着文昌帝君的侍者:天聋和地哑,两人一位手拿文昌录运簿册,一位手拿毛笔,妥妥地拿捏住了文化人的气质。

 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,文殊院是佛教寺院,怎么也会塑造此种民间神祇呢?解开这个谜底前,我们先来看看文昌帝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。

  文昌帝君是民间尊奉的执掌文运禄籍之神。文昌本星名,古代认为文昌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,而其成为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,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。

  东晋时期,蜀人张育自称蜀王,起义抗击前秦政权,英勇战死。梓潼民众为了纪念张育英勇反抗异族统治的事迹,为他修建了“张育祠”,地点与梓潼当地崇奉的蛇神亚子的“亚子祠”相毗邻,后来两祠逐渐合一为张亚子庙。

  传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难入蜀,途经张亚子庙小驻,得知其英勇事迹,心生敬意,便追封张亚子为“左丞相”;又因玄宗曾作“细雨霏微七曲旋,郎当有声哀玉环”的诗句,张亚子庙改名“七曲庙”,梓潼山也更名为七曲山。

  这次加封,让寂寂无名的张亚子,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大振,而后多位帝王也对其有过加封。元仁宗延佑三年(1316)张亚子被追封为“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”,由此他被称为文昌帝君,成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。

  张亚子从一个地方的无名小神,数次得到帝王青睐,成为鼎鼎有名的“文昌帝君”,其“晋升之路”之快,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士子而言,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激励。

  元明以后,对文昌帝君的奉祀逐渐普及,许多地方都建有文昌宫、文昌阁或文昌祠。而文殊院三大士殿中的文昌帝君塑像,正是为了适应清代的民风习俗,满足当时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而建。是不是觉得很接地气呢?

  时至今日,每逢高考前夕,仍有不少考生慕名而来,想要沾一沾文昌帝君的光,希望考试顺利。实际上,位于殿内左侧的文殊菩萨,才是佛教中真正的智慧担当!

  文昌帝君和文殊菩萨虽然同属“文科”,且都是“状元”级别,其代表方向却有所不同。在民间,文昌帝君执掌文运禄籍,对文人士子而言,是金榜题名、功成名就的心灵依托;文殊菩萨智慧第一、辩才第一,被称为“文殊师利法王子”,为众菩萨之首,也被称为“大智文殊菩萨”,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。

  自东晋以来,百姓崇信文殊之风渐盛。据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》记载,唐代宗大历四年(769)由不空三藏法师奏请,代宗敕令天下佛寺,食堂中除宾头卢尊者像外,另再安置文殊菩萨像,以为上座。随着佛教的中国化,文殊菩萨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,文殊菩萨也渐渐成为老百姓求学求智慧的重要精神依托。

  文殊菩萨作为佛教的智慧担当,受到了老百姓的礼敬和供养。其所代表的智慧,并不仅仅限于出仕所需的才华与学识,而是站在更高的视角,引导大众获得圆满的人生。

  宗性法师曾开示:“文殊菩萨象征智慧。什么是智慧呢?无我是智慧,没有执着是智慧,放下是智慧,退步、忍辱也是智慧。虽然智慧有很多种表现形式,但它最根本、最核心的精神,就是“无我”。如果大家在生活中把小事闹成大事,那就没有智慧了。”

  如果我们能树立般若正见,在行住坐卧等日常生活中汲取文殊菩萨的智慧,常念菩萨的功德,并在此基础上发菩提心利益大众,那么,不光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、境界提升,也可为世道人心注入正向积极的能量。

  位于三大士殿中的文殊菩萨像,塑造于清朝康熙年间,文殊院中兴之祖慈笃禅师任内。菩萨身骑青狮,表示以狮吼震慑魔怨,手中拿着如意(我不会告诉你这是普贤菩萨的常用法器),显得十分和蔼端庄。而文殊院之名的由来,与文殊菩萨及慈笃禅师,有着莫大的关系。

  文殊院原名信相院,始建于隋朝。明末农民起义,古信相院不幸毁于战火,仅存山门处的两棵古杉树。清康熙年间,慈笃禅师来到古信相院山门遗址,于两棵杉树间结茅打坐,发愿重修道场。

  有一天,慈笃禅师在打坐入定时,身后突然红光漫天。百姓以为着火了,纷纷赶来救火。当大家赶到现场时,发现并没有着火,只是有一位出家僧人正在打坐修行。在这位僧人身后散发出的红光中,百姓们隐隐看到了文殊菩萨的影像。

  由此,人们认为慈笃禅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。于是,官员百姓们出钱的出钱,出力的出力,都赶来帮助他重修道场,终将道场建成。寺院建成后,更名为“文殊院”。

  我们昨天推出的“空林讲堂”视频节目——“空林八观”之双杉表瑞,就为大家详细讲述了慈笃禅师复兴道场、振兴宗风的故事。

留言与评论
昵称:
登录账号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